中文名称:当代医学杂志
刊物语言:中文
刊物规格:A4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
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
创刊时间:1994
出版周期:旬刊
国内刊号:11-4449/R
国际刊号:1009-4393
邮发代号:北京
刊物定价:984.00元/年
出版地:北京
时间:2025-05-26 11:17:30
中科院分区调整的专家评审流程是一个融合数据验证、学科协商与动态优化的复杂体系,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多维度评估确保分区结果的科学性与公信力。以下从评审流程的具体步骤、专家构成、争议处理机制等方面展开说明:
一、专家评审的核心流程与关键节点
1. 数据预评估与初审
基础数据处理:首先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学计量团队完成数据清洗,剔除撤稿论文的引用数据,并计算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和超越指数。例如,2025 年分区会参考 2022-2024 年的论文数据,确保数据稳定性。
学科初步归类:根据期刊主题分布和引用关系,将期刊划入 21 个大类学科(如医学、工程技术)及 254 个小类学科。跨学科期刊(如《Medical Image Analysis》)需由学科专家确认最终归属。
初审阈值筛选:按学科分别排序,生成初始分区草案。例如,医学大类前 5% 的期刊进入 1 区,6%-20% 为 2 区,依此类推。
2. 专家委员会的学科评议
学科组评审:由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组(约 10-15 人),重点审核两类期刊:
争议期刊:数据异常的期刊(如自引率>20%、发文量激增)或跨学科期刊。例如,某肿瘤学期刊因自引率过高,可能被专家建议降区。
潜力期刊:新兴领域的高增长期刊(如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类期刊),需结合学科发展趋势评估其分区合理性。
量化与定性结合:专家不仅参考影响因子和超越指数,还会评议期刊的学术声誉、审稿严谨性等定性指标。例如,某临床研究期刊虽影响因子中等,但因单篇论文被引突出,可能被划入 1 区。
3. 跨学科与政策导向调整
跨学科期刊协调:若期刊涉及多个小类,需召开跨学科联席会议。例如,《Gut Microbes》在 “胃肠肝病学” 为 2 区,但在 “微生物学” 为 1 区,需根据其主要研究方向确定大类归属。
政策倾斜评估:对于参与 “中国 SCI 期刊支持计划” 的中文期刊,专家会结合中文引用数据和国际影响力综合评定。例如,《中国科学:生命科学》可能因政策支持进入医学大类 1 区。
4. 终审与公示
综合评估委员会审定: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牵头,联合各学科组组长对初审结果进行终审,重点平衡学科差异和政策导向。例如,基础医学与临床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天然不同,需通过专家经验调整分区比例。
结果公示与反馈:分区结果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公示 1 个月,接受期刊编辑部和科研人员的申诉。例如,2025 年某期刊因被误划至 4 区,通过申诉后调整至 3 区。
二、专家构成与评审原则
1. 专家遴选机制
学科覆盖:专家委员会涵盖自然科学、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 21 个大类,每个学科组由 10-15 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学者组成,包括国内顶尖高校教授、期刊主编等。
国际参与:部分学科组(如材料科学、人工智能)会邀请国际专家参与评审,例如 2025 年新增的 “人工智能医学” 细分领域,邀请了 IEEE Fellow 级别的国际学者。
回避原则:专家若与某期刊存在利益关联(如担任编委、近期发表论文),需主动回避该期刊的评审。
2. 评审原则与标准
数据优先:以超越指数和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,但允许专家对数据异常期刊进行人工干预。例如,某期刊因新冠相关论文引用量激增,专家可能调低其长期影响力评估。
学科公平性:冷门学科(如古生物学)的分区门槛适当降低,避免因引用量低导致优质期刊被降级。
动态平衡:每年约 5%-10% 的期刊会因研究热点迁移或质量波动调整分区。例如,《Medical Image Analysis》因影响因子从 6.3 升至 12.8,2025 年从中科院医学 2 区升至 1 区。
三、争议处理与透明度机制
1. 申诉渠道与流程
正式申诉:期刊编辑部或科研人员可在公示期内提交书面申诉,需提供数据或专家推荐信支持。例如,某期刊因撤稿率被误算,通过申诉后分区恢复。
复议机制:申诉由独立第三方小组(包括计量专家和学科专家)复核,若确有错误,提交综合评估委员会重新审议。
2. 透明度措施
部分数据公开:中科院官网会公布期刊的影响因子、超越指数、学科排名等基础数据,但超越指数的具体计算方法仍未完全公开。
政策说明:每年发布分区调整白皮书,解释学科分类变化、新增指标(如 Mega Journal 标记)的背景。
专家名单公示:学科组专家名单在评审结束后公布,但不公开具体评审意见。
四、2025 年评审流程的新变化
1. ESCI 期刊纳入评审
所有 ESCI 期刊(除年发文量<5)参与分区,不占用常规名额。例如,《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ine》2025 年新晋医学 2 区。
专家需评估 ESCI 期刊的学术质量,避免因收录时间短导致的分区偏差。
2. 中文期刊的差异化评审
被 WOS 收录的中文期刊,结合中文引用数据和专家意见划分分区。例如,《科学通报(中文版)》因 “同质等效” 评价机制从 4 区升至 1 区。
专家需平衡中文期刊的国内影响力与国际认可度,避免过度依赖国际引用数据。
3. 风险期刊的动态标记
科睿唯安标记的 “On Hold” 期刊在分区表中同步显示状态,新发表的论文不参与分区计算。
专家对标记期刊进行重点审核,若学术质量未达标,可能直接移出分区名单。
五、对研究者的启示
1. 关注政策导向
优先选择参与 “中国 SCI 期刊支持计划” 的中文期刊,这些期刊可能因政策倾斜获得更高分区。
警惕被标记为 Mega Journal 的期刊(年发文量>3000 篇),其分区虽保留,但竞争激烈且可能存在质量波动。
2. 利用申诉机制
若论文发表的期刊分区异常(如降区),可通过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提交申诉,需提供论文被引数据或领域内专家的推荐信。
申诉成功的案例显示,跨学科期刊和新兴领域期刊的调整可能性较高。
3. 建立动态跟踪机制
使用中科院分区表官网的 “期刊动态档案” 功能,记录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、分区、接收率等信息。
关注期刊更名或合并情况,例如《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》合并后需使用新刊名查询分区。
科学性与争议并存的评审体系
中科院分区调整的专家评审流程通过 “数据 + 专家” 双轨制,试图平衡学科差异、政策导向与学术质量。尽管存在透明度不足、学科博弈等争议,但其动态调整机制和学科精细化分类仍为科研评价提供了重要参考。建议研究者将分区作为投稿工具而非绝对标准,始终以研究内容与期刊定位的契合度为核心,同时关注政策变化以优化投稿策略。